读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心得体会
相关推荐
从2024年12月23日开始,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,我们全体教师参加线上共读《传习录》的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,让我受益匪浅。特别是聆听到王阳明的心学理念,让人耳目一新,倍感亲切。听完几节课以后,我又从网上搜集观看了相关视频和文章,了解学习了王阳明的事迹和他的心学思想。现就自己学到的知识整理如下:
王阳明,明代杰出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,他创立的“心学”哲学思想体系,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学的思想,并有所发展,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尽管时代变迁,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,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。
一、王阳明心学概述
王阳明心学,又称“阳明心学”,主张“心即理”、“知行合一”和“致良知”。他认为,人的内心具有天赋的良知,能够分辨是非善恶,是道德行为的源泉。同时,他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实践,只有将知识付诸行动,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成长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力量,倡导人们通过自我反省、自我修养,达到内心的和谐与自我完善。
二、王阳明心学对当今教育的启示
1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
王阳明心学认为,人的内心具有天赋的良知,能够自主分辨是非善恶。我们应借鉴这一观点,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,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,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,培养自主学习能力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。同时个人认为,对于我们所面对的乡村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,不能机械的对课本照本宣科,每节课都强调探索探究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。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基础知识、学习方法、行为习惯、思维方式尚未建立的群体,所以引导他们了解知识,掌握方法,养成习惯,学会思考问题应该更为重要。如果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探索以及创新思想,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变成只针对少数优等生和上级领导检查的作秀课,从而丢掉义务教育的主阵地地位。因为我们只照顾了极少部分学生,而让大部分学生觉得课堂上无所事事、无所适从。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除法的第一课《长颈鹿与小鸟》,如果老师把握不好教材,只是照本宣科,就很容易导致中间学生和后进生在解决“有42只小鸟,每6只住一间房子,需要准备几间房子?”这个简单问题时,既要考虑圈一圈的方法,又要考虑列表的方法,还要考虑画线段图用减法解决问题的方法,最后才是列除法算式并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。很容易造成混乱,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,最后连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都没有掌握,从而上成一节示范课、表演课、作秀课,对学生来说是一节无所适从的糊涂课。
2、注重实践教学,实现知行合一
王阳明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认为只有将知识付诸行动,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成长。现代教育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,注重实践教学,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、掌握知识、运用知识。例如,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、实地考察、实验探究等活动,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。不论是哪一门课程,都包含了基本的知识,基本的方法,基本的技巧,基本的思维,基本思想,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,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,以期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。不能搞一刀切的填鸭,也不能一刀切地搞探究、交流、展示、表演,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。
3、倡导内省教育,培养良好品德
王阳明心学认为,人的内心具有天赋的良知,是道德行为的源泉。我们应借鉴这一观点,倡导内省教育,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,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,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同时,学校还应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,通过道德故事、经典诵读、文化讲座等方式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。
4、营造和谐师生关系,促进教育公平
王阳明心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,认为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平等、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。现代教育应借鉴这一观点,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,促进教育公平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,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。同时,学校应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,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发展,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。
总之,王阳明的“心学”哲学思想,具有非常现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,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去读,用心去悟。